2019-05-20 11:05

用户体验中的无意识设计

Yummy 1937 7

banner.jpg


p1.jpg


无意识指的是人对自身或外在环境变化无觉知的现象。从心理学上来看,“无意识”并不是真的没有意识去参与,而是我们只是大概感觉自己需要某些东西,但还没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比较宽泛来说,我们可以把无意识归为潜意识的一类。所以,利用无意识进行产品设计,就可以给用户一种“这正是我想要的”感觉。

无意识设计就是“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即遵循用户本能与习惯的设计。

最早提出“无意识设计”理念的人,是日本设计大师——深泽直人。深泽直人的作品简单纯粹,去除了一些多余的修饰成分,让设计回归本源,当我们看到它的作品时自然而然会有一种舒服的亲近感。

p2.jpg


例如他为无印良品设计的壁挂式CD播放器,也是代表深泽直人“无意识设计”的一个最典型的产品。这个产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在于,我们小时侯都有一种记忆,就是用拉线来控制电风扇,拉一下风扇开始转动,再拉一下就停掉——这个交互体验所有人都懂。而深泽直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为无印良品设计了这款拉线的CD机。所以,哪怕从来没有见过这款产品的消费者,也不需要任何使用说明书,都能知道只要拉一下这根线,音乐就会播放起来。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设计,它不需要消费者再去额外学习什么,而是调动起最自然的,隐藏在消费者心底里的经验,来实现产品的作用。

p3.jpg

这把伞其实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唯一的小区别就是在伞柄弯曲的地方有一个小凹槽。当你在雨天去超市买完东西,提着袋子去乘公交车或者地铁的时候,这个凹槽刚好可以在你站着的时候为你充当一个挂钩的角色。这个设计非常自然又贴心,也是“无意识设计”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p4.jpg


深泽直人在产品设计中将无意识设计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无意识设计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在用户体验中。

人的潜意识分为四个要素:感官、文化历史风俗、记忆和习惯、场景和环境。下面将从这四个部分解析无意识设计在用户体验中的应用。

p5.jpg

感官

研究发现,决定是否注意并储存感官信息的是大脑中的海马区,海马区喜欢鲜明跳跃的信息,所以响亮的声音、绚丽的色彩、粗糙的表面,要比柔弱的声音、素淡的色彩和光滑的表面更引人注意。比如说:要表现与速度相关类似感觉时,采用流线型的设计往往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速度感。而偏暖色调的设计,让人能感受到放松和惬意。因而,有效地增加感官刺激能使人们体验更加鲜明,产品更容易被感知,从而促进产品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1)视觉

p6.jpg

视觉捕捉产品的颜色、外形、大小等客观情况,产生包括体积、重量和构成等有关物理特征的印象,所有这些理解都源于视觉,并形成体验的一部分。

例如,理财产品大多喜欢采用蓝色为主色调,因为蓝色给人安全、稳定的感觉,这样的设计仿佛在告诉用户——“你的钱放在我们这里很安全”。

p7.jpg

而我们常用的几个购物类APP,无一例外地都用了红色为主的色调,红色代表热情,这样的设计能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让用户剁手买买买。

p8.jpg

(2)听觉

产品通过听觉与用户沟通,这是一种其他感觉不能替代的方式。例如使用电脑时,会突然“轰”地一声告诉你某个步骤不可操作,用户还没来得及进行下一步都被吓得不敢轻易乱点了。还有一个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是游戏的音效,游戏的背景音乐基本能反映一款游戏的风格,使用跟游戏风格契合的音效,能让用户更容易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自然游戏的体验也会更好。

(3)触觉

触觉也有助于人们形成形象和主观感受,设计中触觉语言的使用可以带来体验的价值。触觉在以界面为主要表现的用户体验中涉及得较少,但有一点一定不可忽略,那就是——震动!

射击的游戏中加入震动效果可以增加游戏的真实感,获得沉浸式的游戏体验。或者强如任天堂,直接用震动做成互动小游戏,在一众以视觉为主的游戏中独树一帜,简直不能更酷!

p9.jpg

文化历史风俗

不同的地域、国家、民族,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共同体。任何人在观察世界时,往往都会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背景

例如王者荣耀的国内版与国际版的英雄角色就有很大的不同,国内玩家很自然地能接受李白、赵云、诸葛亮等角色,但是如果把这些英雄角色放到国际版,估计海外玩家会一头雾水,对角色没有代入感自然就失去了游戏体验。因此海外版的英雄大多是超人、蝙蝠侠等他们文化中早已熟悉的角色。

p10.jpg

去年的除夕至初五,共有7.68亿人选择使用微信红包传递新年祝福,收发红包总人数同比去年增长10%,并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在平时的生活中,相比直接转账,我们也更倾向于在微信发个红包表达心意,红包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产品结合了特定的文化符号或社会现象时,往往能召唤出对方的个人情感、文化感受、历史文化共鸣等深层体验,甚至可以引发用户有关社会意义的深刻思考。

p11.jpg

记忆和习惯

特定的元素和场景能够唤醒潜意识,而行为习惯是潜意识最大的表现之一。让交互符合用户固有的、本身的行为习惯,或者通过不断重复的模式来培养用户的习惯,可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熟悉和依赖感。

例如我们常用的“扫描二维码”,从字面上理解,“扫描”是电子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按序移动的过程。所以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扫描仪,还是电影大片中的智能扫描设备,都是按照一定方向进行扫描的。因此,在用户心中也形成了扫描的过程就应该水平或垂直运动扫。但事实上,二维码的实现原理并非如此,现在常见的二维码都是以QR码作为编码的码制。简单来说,二维码就是一个整体,并没有所谓的位置顺序。因此,扫描二维码或者条形码的过程,并不用从上而下层的扫描。但是众心里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扫描就是水平或垂直的过程,所以很多产品,就用这种按序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设计。一来是可以在遭遇扫描不出时,提高用户对产品出错的宽容度;二来,利用用户这种“先天性的潜意识”,使用户快速的上手,大大降低理解成本。

p12.jpg

IOS6及之前版本的拟物化设计就是希望将用户在现实中的认知习惯带到数字界面中来,让用户更容易地过渡,这个阶段,几乎可以将这样的认知习惯当做“本能”,而IOS7改用扁平化的设计,是因为大多数用户已经在数字界面中培养了使用习惯,这些习惯又成为新的“本能”,因此,IOS7不需要再过分强调图标的易理解性,而是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内容上。

p13.jpg

场景和环境

在美国的工作经历,让深泽直人重新审视了日式设计风格的实质,他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在日本,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物体本身更重要,物体是一种和谐的一部分,我开始停止构想仅仅是有趣的外形设计,而去考虑物体之间的关系。”

放在用户体验中,这句话可以解读为:设计师在为用户做设计时,需思考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产品与使用场景之间的和谐上。

p14.jpg

截图后,返回微信的聊天窗口,右下角会出现“你可能要发送的照片”。充分地思考了用户在其他场景中可能产生的行为,并将它跟自己的产品结合起来。

p15.jpg

微信之前新增的功能,可让用户将公众号文章收到浮窗中,离开文章页面后再次点击浮窗就可以回到上次阅读的进度。极大地方便用户在看文章时查看其他消息,不必再费力地找之前的公众号和文章。

p16.jpg

响应式设计可以让用户在缩小窗口的时下也能够获取想要的信息,满足用户不同场景的需求。

p17.jpg

p18.jpg


 现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同时,对用户体验的程度也是越来越高。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提高设计质量,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无意识”核心思想以及核心价值的研究,探究培养用户习惯和用户内心诉求,并说明了“潜意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希望大家更多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关注细节和情感,寻找有价值的用户连续行为,为用户创造好的用户体验环境,以最终达到我们设计的目的。


7

© Copyright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UDC   闽ICP备2021012238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4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