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4 07:48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miky 1428 3

进入设计行业看的第一本设计类书籍。

2010年,从java开发转设计有半年的时间,对于“设计”这个名词充满新鲜感,随着设计工作的增加,越发对设计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当然更多是迷茫,急需有人来给我解答:什么是设计?于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本书。

【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

“愉快而迅速地做好工作,不但让他人开心,自己也感到快乐。”

“既然一定要做,不如开开心心去做。”

“若是希望有意义地度过有限的时间,我以为真心享受工作才是最实际的解决之道。”

“我绝对不是以‘义务’的心态执行整理术,而是由于一心想让工作进行得更愉快,自然而然习得了这项技术。”

书的前言便强调了佐藤先生享受工作的理念,而也是这些跟自己不谋而合的想法,让自己大受鼓舞。作为一个刚踏出校园不久的社会人,也时常会困惑于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对于我来说,工作即生活的一部分,人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工作的,那么与其抱怨,不如换个角度,想办法改变现状,创造让自己能开心享受的工作环境。所以,即使生为技术员的自己做着不擅长的设计工作,也意识到离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所以认真的对待工作中能接到的每一个设计任务,努力从工作中学习到新的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那个时候,我已经从为什么要让我一个技术员去做设计工作的怨念中脱离出来,开始以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为目标而去努力。当你开始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时,真的就豁然开朗了,前面的路也就变得清晰起来。

【设计就是解决对方的问题】

“这是我跟客户谈话间所产生的灵感。换言之,并非我信手拈来的形象,而是通过不断对客户进行问诊——聆听,彻底整理对方面对的课题和意欲传达的内容,自然就能找出最适当的表现方式。”

“艺术指导并非创造自己的作品,而是解决对方的问题。”

“艺术指导的原动力并不是自我表现,而是通过不断沟通引导出对方心中的答案。”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佐藤先生对于倾听用户需求的重视程度,作品灵感的产生并非自己凭空想象,而是通过不断去引导、倾听对方的需求,从而慢慢整理出来的。检视自己平时的工作状态,才发现自己也有意无意的进行着“问诊”的行为。需求过来,并不急着做,而是先自己消化一遍,脑子里构思一个大概的场景,然后就这个场景跟对方沟通,确认自己所想的是否跟对方所想的一致,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就需求中模糊的部分跟对方做确认。在沟通过程中,也就能慢慢知道对方想要什么,而自己设计的方向在哪里了。

曾经我以为做设计,就是要创作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但有个问题是,由于能力有限,我自己都还搞不清楚自己的设计风格到底在哪里,从而会导致设计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的,有时还会陷入自我怀疑的困扰中,甚至会有“或许我还是不适合做设计,要不还是乖乖写好我的代码吧”的想法。直到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其实设计并不单单的视觉设计,更多的还是解决对方的问题。而回顾自己的工作,虽然前期大部分作品确实谈不上好的设计,但是能解决那时需求方的问题。

当然,虽然明白了设计就是解决对方的问题,但是作为解决问题手段的技能也要不断的提升才行,只是此时前进的步伐也变得更加坚定。

在这里,我也学会了凡事都要认清现状,保持解决问题的心态。

【整理术的关键步骤】

1、掌握现状:替对象(客户)进行问诊,取得关于现状的信息。

2、导入观点:以各种角度检视信息,找出问题本质。

3、设定课题:为了解决问题,设定必须处理的课题。

其实本书前面两章已然解决了我的困惑,我也开始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后面的几章是对前面的内容做了更加详细的分部指导,比如整理的三大阶段:空间-信息-思考,三种整理术的基本道理都相同,只是难度逐渐提升。对于从小就喜欢整理的自己来说、实际操作倒不是太大问题,我需要的是找到这样的一种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行为,而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一些。

有时,看书不单止为了寻找答案,也为了寻找共鸣。这也是我推荐此书的理由。

【后记】

4399九年的职业生涯中,前半段纠结于设计,后半段纠结于管理,每当出现困惑的时候就会找相关的书籍来看,陆陆续续也看了一些设计类和管理类的书,有一些有整本看完,有一些就大概浏览,能找到我要的答案我就不会太过于深究下去,有时间再跟大家分享下。

zls1.jpg

zls2.jpg



3

© Copyright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UDC   闽ICP备2021012238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4854号